讨论:我们的芯片漏洞原来在这儿!
图左一:北美中国半导体协会(NACSA)前任会长、现达泰资本主管合伙人叶卫刚。
图左二:北美中国半导体协会(NACSA)主席金波 曾担任全球知名电子芯片制造商、Cypress的亚太商务运营中心总经理,包括中兴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曾均是其客户。
近期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商务部对中兴的7年禁令在国内引发热议,研发本国自主芯片,已是燃眉之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让很多在半导体行业的前辈,不禁回忆起80年代的“东芝事件”。
20世纪80年代,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日两国在半导体、农产品市场开放、军事技术转让等问题产生激烈摩擦。1987年4月,因为半导体领域摩擦难以协调,美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对日实施了贸易制裁,日本出口美国价值3.3亿美元的存储器被征收100%关税。1988年4月,美国禁止日本东芝3年内对美出口。
以史鉴今,我们就会发现,中兴事件并不是一个单独事件,这次就算不是中兴,也会有另一个中兴被禁。
本文我们将从半导体这个行业出发,看看中美知情人士是如何看待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芯片以及该如何发展芯片业……
为什么会是中兴被禁令?
美国总统特朗普,本身是一个商人,商人是很讲究商业谈判的。
中美贸易战,他肯定希望除了中国有台湾问题,还能发现中国其他的痛点。但中国还有哪些痛点,美国也并不一定知道。而中兴此时又被抓到了小辫子,所以特朗普是可以借着中兴来测试一下中国的反应会有多大。
这里提到中兴问题的应对,就得说一下中美文化不同和双方认知的差距。其实中兴这件事情当初解决不漂亮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不应该认罚巨款。但深层剖析,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中兴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马上上报中央,找了商务部,然后以商务部的形式派了一个谈判小组,一起去和美国商务部谈判。国家对国家的这种谈判,很多情况下是谈不出个所以然的。
回顾“东芝事件”的处理方式,即便那时候日美的盟友都快到了撕破脸的地步,最后还是美国制裁东芝一笑而过。当时国会两院的议员们提出了一大堆制裁东芝的议案,蛮狠的:罚款3兆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相当于约150亿美元),对所有从东芝集团进口的商品加收100%关税,停止从东芝集团进口任何商品5年等等。
日本人怎么应对的呢?
他们通过美国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前主席詹姆斯·琼斯和前美国贸易代表威廉·瓦尔克成在国会游说;发动与东芝有密切生意往来的几百家大小企业,向国会和各界说情;让全体东芝美国的员工动员起来,分片分区到所有联邦议员535人的选区一个个去说服。
反正就是游说,服软,说情。
几个月美国前议员们还在骂日本人,几个月后又开始为日本人说好话。
1988年通过的法案最后制裁对象从东芝集团缩小为东芝机械,期限从5年缩短为3年。当年东芝集团在美国的年销售约是20亿美元,而东芝机械大概只有2000万美元。
这才有了早稻田大学小尾敏夫教授在1991年的一本书《说客—撼动美国政治的力量》中写道:东芝游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作战。
这样处理危机的方式,看上去服了软,但其实日本人是赢了结果的。
中美芯片的差距在哪里?
目前,中国一些高端的射频,包括射频的前端、高速的数据转换器、Adc等一直都是瓶颈。还有一些比较精细的也是差距蛮大。
在产品上,中国目前为止还不能生产半导体级的wafer(晶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以及所有其他晶圆厂用的晶圆都是进口的,主要从日本、德国进口。
中国这次下了大决心要发展本国芯片,并购王相信一定会有所突破。
但美国芯片一直走在世界前端,是有几个特质的:
1,超过70%的芯片其实都是美国公司设计的,生产有可能在台湾或者其他地方,而芯片真正赚钱的部分其实是设计。
2,在设计的基础之上,美国的芯片一般都还很超前。超前是很重要的一点。怎么理解?就是客户需求其实还没提出来,美国人已经在自定义芯片设计上提前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超前,才能在市场赚到第一桶金。芯片周期是行业人必须考虑的因素,现在设计的东西跟现在客户要的东西一样,但等到产品出来是两年以后了,那时候市场早就有了很大变化,而你还是两年前的设计,就不对了。
3,从投资角度来说,美国这个商业环境是比较自由开放的,很多投资半导体先进技术的基金看得远,有很多类似于黑科技,他们愿意等10-15年,甚至更久。即便大部分情况是可能失败的。但在美国投资人看来,还是很有胃口。中国整个投资环境,还是不一样。
芯片差距和芯片人才有很大关系,单从人才角度看问题,现在中国搞半导体设计的总人数也不少,大量的年轻人。但中国芯片人才跟美国相比最大的差别,缺了三种人:
第一,缺很资深的架构师,只有能够把一个很复杂的大芯片从头到尾搞懂,把大芯片分成几千几万个小的模块(block),一个个的做完之后把它组合起来,才是好的高级架构师。
第二,缺有经验的过程管理manager。芯片设计,它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经验活。它有很严谨的设计流程,往往中国最不缺的是聪明人,而是缺愿意遵守严格严谨的设计流程,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踏实,就是我们天天说的工匠精神,中国缺很有经验的做过程管理的人。
那第三个缺什么?缺很有经验的,能够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一些芯片技术需求,这样的人也是缺的。这正是美国芯片设计公司赚钱的原因。
如何发展中国芯片事业?
但从产品分类上来说,中国既然要大力发展本国本土芯片,砸钱是完全可以发展存储芯片的。为什么首先说发展存储芯片哪?
存储芯片的产品比较单一,而且还满足产品需求里面的“知道下一个新产品是什么”的定义,就是只要把速度做的更快,容量做的更大,不用跟客户商量的。这个完全可以实现。
但理论上来说,怎么发展更快的技术?其实收购加上自主研发这两条腿走路是完全成立的。
就是中国企业在前几年大声嚷嚷去美国收购谁谁谁时候,把美国人伤到了。所以现在看来,直接收购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备注:比如Fairchild, 仙瞳科技是美国人心中的掌上明珠,但中国资本提出要收购时候,中间也发生很多事件后来不了了之,细节就不多说了。)
但收购也不是原罪,关健是看,你收购了企业以后要如何整合或者你为什么要去收购,这个想清楚了才是关键。你有没有能力把它收购,并不仅仅是说钱,而是说你买下来如何消化。消化得好,甚至你都可以说,收购是很有效的一个途径,技术发展变成跳跃式发展。
其实过去30年,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扔进去的钱并不少,但是中国半导体跟其他行业一样,有所谓的中国专家特色。因此对政府来说,除了出钱,最关键的就在于如何把用人的问题考虑清楚。
现在是天时地利,关键就看人和了。
从政府投资人和企业家的角度,就是各做各的事情,政府需要做什么?
第一、利用市场原则更加有效地配置这些资源,要相信市场原则,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把这些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做事情的企业里面去,不要说都是专家。不要所有的钱都由政府或专家指定投向,可以拿出一部分,交给若干家专业的投资机构,让他们投几百家创业型企业,让这些企业按照市场原则竞争,最后活下来的几十家企业应该就会很健康,能部分缩小在产业链各环节跟国外的差距。
第二、希望政府根据行业的规律,替这些半导体企业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初创阶段可能是投融资稍微大一点力度,到了企业再到一定阶段,能不能解决上市绿色通道等问题。因为这个能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来投资这个行业,能够放大国家的资源效应。
投资人哪,也要把心态静下来一点,做一些不光能够中长期赚钱的,也能够为国家解决部分问题的投资,其实投资半导体就是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东西,虽然没像互联网那么容易出名,但做好了投资回报率不低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rG-f8TJtM6tXSaYQO9Etw